2020年1月3日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,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。10个月之后,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》。会议中的“带动全国”、打造“高水平样板”等表述令人振奋!成渝地区迎来了她的高光时刻。
会议进一步确定并提升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、定位,赋予“带动全国”的使命。会议强调,要突出重庆、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,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,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、科技创新中心、改革开放新高地、高品质生活宜居地,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。会议精准谋划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任务,要求打造“高水平”样板。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寄予厚望,作出了重大而明确的部署。会议要求,成渝地区要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,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,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,营造一流营商环境,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,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,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;在区际关系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中,要求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,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,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,以点带面、均衡发展,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。
高光时刻,当有靓丽作为。四川应在“一极两中心两地”的目标定位下,积极以“一干多支”发展战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,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,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,发挥重要节点城市比较优势,深化川渝毗邻地区的合作。综合运用“看得见的手”和“看不见的手”促进规划落实。发挥决策层、协调层、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作用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有效激发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活力,用好高等学校、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,协调相关中介机构服务大局的功能,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形成政府、市场、大众同向发力的强劲、持续推进态势。
“六抓一夯实”,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。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》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,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总“任务书”, 待《规划纲要》正式印发,规划将正式进入落实环节。当前在这个总“任务书”下,四川实现新作为,从工作程序来看,需要高标准地走完战略—规划—项目—投资的全过程。2021年,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,应突出双城引领,强化双圈互动,促进两翼协同。具体来说,要抓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。以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引领,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和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即内圈同城化、外圈一体化,整体推进成都都市圈城市群建设,更好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。抓南北两翼,强力推动川南、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发展。川南经济区重点做强产业、交通、教育、医疗等优势领域,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;川东北经济区重点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,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抓基础设施。成都加快铁路和高速公路骨干路网建设,打造出川出海大通道,切实推动川渝重大交通项目出进度、见形象。抓国家级省级两级新区。紧紧围绕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实施,“一区一策”量身定制配套政策举措,做到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、高水平运营、高质量发展。培育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动力源。抓毗邻地区。务实推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、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、川渝高竹新区等建设。为川渝统筹发展探索新路作出示范。抓政策协同。完善川渝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机制,共建西部科学城、西部金融中心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;开展协同立法、联合执法,共同抓好长江上游跨境河流生态环境保护;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事项通办和民生政策共享,着力解决就业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救助等民生问题,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,不断夯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底部基础。(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二级教授)